首頁 最新消息 產業新聞 漂綠風險升溫:蘋果碳中和聲明受限,企業永...

漂綠風險升溫:蘋果碳中和聲明受限,企業永續溝通的三大啟示

發佈於 Sep 16, 2025
Share
漂綠風險升溫:蘋果碳中和聲明受限,企業永續溝通的三大啟示

近期,蘋果公司在德國面臨一場關於 Apple Watch「碳中和」聲明 的法律挑戰。德國法院裁定,蘋果不得再以「碳中和」作為行銷主張,原因是其聲明可能具有誤導性。

這起事件不只是國際科技新聞,更是企業 ESG 管理的重要案例。它凸顯了 綠色行銷(Green Marketing) 與 漂綠(Greenwashing) 之間那條愈來愈模糊、卻極具風險的界線。

「碳中和」聲明的陷阱與挑戰

「碳中和」指企業或產品在特定期間內,透過 減碳措施  碳抵換(Carbon Offsetting),達成淨溫室氣體排放為零的狀態。蘋果在聲明中強調了材料、製造、運輸及使用階段的減碳努力,並購買碳權抵銷剩餘排放。

然而,法院質疑的重點在於:這些聲明是否 透明、可驗證且不誤導 消費者,主要挑戰包含:

  1. 抵換的真實性與品質
    • 蘋果使用的碳抵換專案是否真的創造額外減排?
    • 是否經過嚴格的第三方驗證?
    • 市場上存在大量低品質、低成本的碳權,若企業只「買抵換」而缺乏實質減碳,容易被視為漂綠。
  2. 範圍與邊界的界定
    • 「碳中和」是否涵蓋使用者在充電過程的能源排放?
    • 蘋果雖有計算部分使用階段排放,但其假設與方法是否足夠嚴謹仍存疑。
  3. 溝通的精確性
    • 如果行銷中僅強調「碳中和」結論,而未揭露「減排」與「抵換」比例,消費者可能誤以為產品全程零排放。

從漂綠警示到永續溝通:給企業的三大啟示

這起事件為企業的永續溝通敲響警鐘。未來,單純的綠色口號將不再足夠,企業需要更嚴謹的策略:

1. 實質減碳優於口號宣傳

  • 投入溫室氣體盤查,設定可量化、可追蹤的減碳目標
  • 採用國際標準框架,如 SBTi(科學基礎減量目標)
  • 透過公開報告定期更新進度,增加信任度。

2. 提升透明度與可驗證性

  • 主動揭露碳足跡計算方法與邊界
  • 說明碳抵換專案的來源、驗證單位及成效
  • 優先選擇經過第三方認證的高品質碳權。

3. 謹慎使用絕對性詞彙

  • 避免「百分之百」、「完全零排放」等誇大說法
  • 建議改用:「朝向淨零邁進」、「透過抵換達到碳中和」
  • 更精確的表述有助於降低法律與聲譽風險。

結論:永續溝通,從「說得好聽」到「說得真實」

蘋果的案例提醒企業,永續發展早已不是加分題,而是生存必答題。隨著 法規趨嚴  消費者意識提升,不透明或過度簡化的永續聲明將面臨高風險。

唯有將永續策略內化為核心營運的一部分,並以 數據透明、資訊可驗證 的方式與利害關係人溝通,企業才能避免「漂綠」爭議,並在永續轉型的浪潮中建立真正的品牌信任。

資訊

OK

警告

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