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最新消息 產業新聞 低碳蛋白質 ≠ 低碳產業:從漁業去碳化談...

低碳蛋白質 ≠ 低碳產業:從漁業去碳化談企業的減碳策略思維

發佈於 Sep 16, 2025
Share
低碳蛋白質 ≠ 低碳產業:從漁業去碳化談企業的減碳策略思維

近年來,「低碳飲食」成為永續生活的重要趨勢,海鮮常被視為低碳蛋白質的代表。然而,若將視野拉遠,不只看產品,而是檢視整體「漁業營運模式」,就會發現其溫室氣體排放結構比想像中複雜得多。

若我們進行全面的溫室氣體盤查,會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複雜。

  • 漁船燃料: 這是漁業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,屬於範疇一(直接排放)。根據研究,漁船燃油消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,佔據了漁業總碳排放的絕大部分。這意味著,一條魚從捕撈到上岸,其背後隱藏著大量的碳足跡。
  • 漁具與設備: 漁網、漁具的生產、運輸與最終廢棄,都產生了溫室氣體。這些屬於範疇三(價值鏈排放)
  • 加工與冷鏈: 漁獲從船上到餐桌,需要經過加工、冷凍、運輸等環節。這些過程消耗大量電力,產生範疇二與範疇三的排放。例如,冷鏈運輸的長途跋涉,其碳排量甚至可能超越了捕撈本身。

從這個角度看,即便海鮮產品本身被視為「低碳」,但若沒有對整個營運與供應鏈進行減碳,漁業整體依然是高碳排產業。這也點出一個關鍵:企業的碳管理,不該只聚焦在產品屬性,而應全面盤點營運與供應鏈排放

從碳足跡看見問題,也看見機會

1.數據盤查是減碳的起點
特別是範疇三(供應鏈上下游)排放,往往資料零散、難以掌握。建議企業建立數據治理制度,並與供應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,逐步提升碳排資料的完整度與透明度。

2.技術轉型與成本評估並行
例如電動化船舶或改用低碳燃料,雖具潛力,但初期投入成本高昂。企業應結合成本效益評估、技術可行性分析,並積極爭取政府補助或綠色金融工具挹注。

3.鏈結上下游,共創減碳效益
減碳不能只靠單一企業單打獨鬥,整體供應鏈的協同合作才是關鍵。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產業協會、倡議平台,共同推動標準化的減碳機制與目標設定。

4.從「低碳產品」走向「低碳營運」
單一產品的碳足跡只是冰山一角,企業若要邁向碳中和或淨零排放,必須從能源結構、製程管理、資源循環等面向進行整體規劃。

結語

漁業的去碳化難題,是許多高碳產業的縮影。企業面對永續轉型,不只是因應外部壓力,而是內部策略升級的契機。透過科學化的盤查,識別真正的減碳熱點,才能制定符合本業特性的行動方案。

資訊

OK

警告

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