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最新消息 產業新聞 八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出爐:地方氣候治理...

八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出爐:地方氣候治理的進展與企業的因應之道

發佈於 Sep 16, 2025
Share
八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出爐:地方氣候治理的進展與企業的因應之道

台灣推動 2050 淨零轉型的腳步再向前邁進。根據近期報導,已有八個縣市陸續頒布《淨零自治條例》,其中宜蘭、新北、台中在多項評比指標中表現優異,反映出地方政府對氣候治理的高度重視。這些條例不僅是地方法規,更是企業未來營運碳管理的重要參照依據。

我們觀察到本次評比項目如「地方淨零路徑」、「治理體制」、「資訊公開」、「盤查揭露」、「氣候調適」、「公正轉型」等,實際上已逐步建立起地方版的永續治理架構。這不只改變政府部門的施政方向,也將成為企業碳管理規劃的新常態。

關鍵詞解析:從法規走向行動

  • ​淨零自治條例:將氣候承諾納入地方法規,提升政策約束力與執行效率,未來企業須更密切關注在地法規動態。
  • ​淨零轉型:涉及能源轉型、製程優化、組織治理、公平轉型等多元面向,需跨部門長期投入。
  • ​盤查揭露與資訊公開:鼓勵企業主動建立碳排資料系統,提升外部溝通透明度。
  • 地方創生與公民參與:未來淨零政策將更貼近在地產業與民眾需求,企業可尋求合作與共創機會。
  • ​綠色金融:政府補助與金融資源將向低碳轉型傾斜,企業應及早爭取資金挹注。

​企業如何積極因應地方淨零條例

【一】掌握所在地法規要求與實施細節
不同縣市自治條例的內容可能存在差異,企業應主動盤點所在轄區的減碳目標、規範對象、法規時程與潛在罰則,作為永續規劃的基礎。

(例如在「用電大戶」的規範上,新北市在其自治條例草案中,明確將用電大戶的門檻設定為「契約容量達 800 瓩以上」的能源用戶 ;而桃園市其自治條例未直接明定用電大戶的具體門檻,而是授權市府「公告一定契約容量或用電量以上」的能源用戶 。)

【二】主動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
即便尚未被納入強制揭露名單,企業也應儘早進行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,識別高排放源,主動掌握改善空間。未來碳盤查將成為合規與競爭力的基本門檻。

【三】擬定具體減碳行動計畫
依據盤查結果設立短中長期減碳目標,並從能源效率、再生能源導入、供應鏈管理等面向展開行動,形成可追蹤、可量化的永續成效。

【四】活用地方政府提供的資源與方案
部分縣市設有碳盤查輔導、技術諮詢、補助獎勵等計畫,企業應主動申請,降低轉型門檻。

【五】強化碳資訊揭露與利害關係人溝通
建議建立碳排放資料管理制度,逐步強化外部揭露能力,與客戶、投資人及供應鏈建立良好溝通基礎。

【六】擴大視野至供應鏈減碳
地方自治條例可能擴及供應商或合作夥伴。企業應提早啟動供應鏈碳盤查與夥伴減碳計畫,擴大永續影響力。

結語:地方治理 、 企業行動,共築淨零未來

地方政府的淨零自治條例不僅代表政策轉向,也將成為企業永續營運的新考驗。面對新的規範趨勢,企業若能將減碳納入核心策略,不僅能降低營運風險,更能掌握未來永續市場的競爭優勢。

資訊

OK

警告

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