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最新消息 推薦閱讀 醫療不只是醫術,而是一段病人與家屬的共同...

醫療不只是醫術,而是一段病人與家屬的共同旅程

發佈於 Oct 14, 2025
Share
醫療不只是醫術,而是一段病人與家屬的共同旅程

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醫療與長照議題成為全民關注焦點。疫情之後,民眾對醫療院所的期待,也從「能不能治好病」逐漸轉變為「能否兼顧病人安全、用藥透明、感染控制、共同決策與尊嚴照護」。

領導力企管的 Roger 專案經理,不僅長期投入醫療品質與國際標準導入,更因陪伴家人術後康復、並為即將到來的後續手術繼續做準備,親身體會病人家屬的焦慮與需求。日前受邀參加一場社區講座,他也分享了這些經歷與專業觀點。

訪談精華

主持人:

Roger 您好,很高興今天邀請您來。我知道您最近的身份不只是顧問,同時也是陪伴家人經歷術後康復,並準備迎接即將到來手術的照護者。能談談這些經歷如何影響您對醫療照護的看法嗎?

Roger:

這段經歷對我來說衝擊很大。當家人接受重大手術後,術後的疼痛控制、腸胃不適,甚至藥物副作用,都需要不斷調整。每一次藥袋換上來,我幾乎都會追問醫師與護理師:「這個藥和上一劑有什麼不同?為什麼要換?」而這些問題,正是許多陪病家屬每天都會面臨的真實焦慮。

面對即將到來的手術,我更關心的是:「術前評估是否全面?」「麻醉風險怎麼控管?」「用藥是否有雙重檢查?」這些經歷讓我體會到,醫療照護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一段病人與家屬共同參與的旅程。除了專業醫術,更需要資訊透明、流程完善,以及制度化的安全保障,才能真正安心。

高齡化帶來的三重壓力、台灣醫療的隱形缺口

主持人:

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,您認為這對醫療體系帶來什麼挑戰?

Roger:

我認為挑戰至少分為三個層面:

  1. 人力資源的壓力:

以我陪伴家人的經驗來說,曾看過一位護理師同時要照顧六、七位病人,包含給藥、換藥、紀錄與其他日常照護。這並非護理人員專業與否的問題,而是反映了醫療現場普遍面臨人力相對有限、需要同時兼顧多重工作的情況。

  1. 醫療財務的限制:

在健保制度下,醫療院所需要在有限資源中兼顧成本控管與服務品質,有時可能出現復健療程時間縮短、或是護理照護時數受限的情況。

  1. 病人期待的轉變:

過去民眾的主要期待是「能治好病就好」,但現在更多人會進一步關注:「治療過程中會不會有感染風險?用藥是否安全?我們能否參與治療方案的討論?」這代表病人與家屬的需求已從「結果導向」逐漸轉向「全程參與及安全感」。

主持人:

您覺得目前台灣醫療最大的不足是什麼?

Roger:

如果從品質與病人經驗的角度來看,我會點出幾個常見的缺口:

  1. 病安文化仍待深化:

有些院所已經建立了事件通報機制,但在發生意外事件後,後續是否進一步展開「根本原因分析」並形成改善循環,則仍有強化的空間。這不應被解讀為否定現場同仁的努力,而是提醒我們,病安文化不該止於紀錄,更要從紀錄走向行動,持續推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善。

  1. 透明度仍有限:

舉例來說,對家屬而言,像「院內感染率」或「用藥錯誤率」這類數據若能適度公開或以簡明的方式傳達,會更有助於建立信任。目前多數情況下,病人和家屬只能依靠醫護人員的口頭解釋,對於完整的追蹤資訊了解不足。

  1. 共同決策尚待落實:

在醫療現場,手術前的說明通常時間有限,病人與家屬多半以簽署同意書的方式進行,參與感相對不足。若能透過更有系統的方式促進雙向討論,將有助於降低病人與家屬的焦慮感。
其中,還有一點容易被忽視,就是病人聲音的回應機制。每一則回饋背後都是一份焦慮與期待,如果缺乏回應,家屬會感到無助。這也是為什麼在國際標準中會特別強調需要傾聽病人的聲音,並且透過制度設計來確保有效地回應與改善。

國際趨勢的借鏡及標準的回應

主持人:

那台灣和國際相比,有哪些落差呢?

Roger:

台灣的醫療技術水準並不遜色於國際,但在「制度設計」與「病人經驗」上,還有進步空間。像在歐洲,醫院會公開跌倒率、感染率與病人滿意度;在日本,長照機構普遍推行病人經驗與結果調查。這些做法讓病人的聲音更透明,也帶來改善的驅動力。

主持人:

國際上怎麼用制度化的方式來回應這些需求?

Roger:

其實,ISO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早有歷史。早期許多醫院導入 ISO 9001,奠定了流程管理的基礎;但它畢竟是通用標準,對病人安全等議題著墨有限。2005 年曾有 IWA 1 作為延伸指引,但其仍屬參考性質。

隨著人口老化與病人期望的轉變,現有的制度架構已逐漸難以滿足實際需求。2023 年,ISO 正式發布 ISO 7101 醫療照護組織品質管理系統,是第一個完整針對醫療院所設計的國際標準。它不僅承接 ISO 9001 的品質管理架構,更特別強調:

  • 病人安全(手術安全清單、用藥雙重驗證)

  • 感染控制(日常稽核與改善)

  • 共同決策(病人與家屬的參與紀錄)

  • 倫理與尊嚴(知情同意、隱私保護)

  • 新興科技(AI、遠距醫療的風險評估)

而這些制度化的要求,正好呼應到我作為病人家屬最在意的焦點。

主持人:

有人認為 ISO 認證只是形式,您怎麼看?

Roger:

我常說,認證之外,制度和專業落實才是核心

如果把認證僅僅當作一張獎狀,它所帶來的頂多只是名聲,卻難以真正改善醫療品質。所以重點不在證書,而在制度是否能夠被落實。

舉例來說,有些醫院雖然已通過 ISO 9001 認證,但仍可能偶爾發生跌倒事件。雖然院方設有通報與處理機制,但如果後續檢討流於形式,缺乏系統性的「根本原因分析(RCA)」與持續改善,認證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。相反地,當機構能真正透過 RCA 找出深層原因,並據此優化流程,才能逐步深化病人安全文化。

因此,ISO 認證的價值並不在於證書本身,而在於它所提供的架構──協助機構把專業管理轉化為可持續運作的日常流程。當制度真正「活」了起來,改善才會長久。

主持人:

顧問在這方面扮演什麼角色?

Roger:

顧問的價值不在於輔導,而在於讓病人與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被制度化地回應。我們的角色是橋樑,一方面理解醫療院所的專業流程,另一方面傾聽病人與家屬的需求,並協助把這些聲音轉化為制度化的改善。

舉例來說,在手術前,我們協助建立「風險評估與討論機制」,讓病人與家屬有更多雙向溝通;在用藥管理上,導入「雙重驗證與副作用追蹤」,降低錯誤並優化治療。這些改變,不是為了掛證書,而是要讓安全與品質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
病人家屬的切身體驗、展望與呼籲

主持人:

最後,想請您對社區的朋友們留下一句話。

Roger:

我想強調,醫療不只是醫術,而是一段病人與家屬共同走過的旅程。從陪伴家人術後恢復,到面對即將到來的後續手術的準備,我更清楚地感受到:病人與家屬最需要的,不是證書,而是一套能帶來安全感的制度。

透過專業與標準的結合,醫療院所可以把病人安全、品質與尊嚴落實在日常當中,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方向。

資訊

OK

警告

OK